綜合行政執法隊工作人員運用無人機開展輔助巡查及非現場執法工作。
文商旅居四區融合的橋東街道。
“您好!這里是橋東街道綜合執法隊非現場執法,您在公共道路區域占道經營,涉嫌違反《惠州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請您立即停止占道經營違法行為……”日前,惠城區橋東街道旭日一路有商戶占道亂擺賣,無人機正對他們溫情喊話;聽到來自高空的喊話,經營者陸續收攤離開……
今年4月起,惠城區橋東街道率先啟動綜合行政執法隊運用無人機輔助巡查及非現場執法工作,城管執法實現從“平面二維巡查”到“立體三維巡查”,重點破題如建筑垃圾偷倒、占道經營、高樓頂層違建等頑疾反復性強、隱蔽性高的執法難題,大大提升執法效率和覆蓋面。
同時,在智慧治理中彰顯溫情執法。無人機發現問題后,會及時溫情喊話,督促相關責任人自行整改。若當事人未在規定時間內整改,現場執法人員會在10分鐘內跟進處置,確保非現場執法流程的閉環管理,讓城市管理執法“力度”精準到位,又有文明執法的“溫度”,為市區城市治理拓展全新的“低空+”應用服務場景。
無人機確認違法行為平均僅需15分鐘
橋東街道是千年歸善縣衙所在地,屬于惠城區城市經濟發展區,下轄11個城市社區、2個城中村,有水東街、東坡祠等網紅地標,常住人口近15萬人。老舊小區多、老街小巷多,文、商、旅、居“四區融合”特征給橋東城市管理帶來不少挑戰。
“橋東區域面積13.57平方公里,執法隊員大概有40人,每人要負責接近0.4平方公里的區域,工作量大且存在視野盲區。”橋東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負責人沈利光說,傳統的平面巡查方式效率較低,難以全面覆蓋轄區,且在一些復雜地形或隱蔽區域,執法人員難以到達,導致問題發現不及時、取證困難。為此,橋東街道自今年4月1日引入無人機開展輔助巡查及非現場執法工作,旨在創新執法監管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與傳統巡查方式相比,無人機執法大大縮短了問題發現和處理的時間。例如,在4月2日的一次巡查中,無人機發現某偏僻角落有疑似偷倒建筑垃圾,執法人員立即趕到現場核查,大大提高執法效能。又如,在處理占道經營問題時,執法人員借助無人機拍攝的證據,對占道經營者進行勸導和教育,督促其及時整改,大部分占道經營者能夠認識到錯誤并積極配合整改。
“從無人機起飛到發現、確認違法行為,平均僅需15分鐘,而以往通過常規巡查方式發現類似問題往往需要數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無人機具有高空視角、靈活機動、響應快速、巡查范圍廣、成像精度高等特點,可以有效彌補傳統巡查方式的不足。”技術支持合作方、東方永隆航空科技發展(廣東)有限公司業務總監劉昊說,公司是橋東本土企業,是我市專業從事低空飛行器綜合場景應用運營商,接下來將專注于為政府部門及低空經濟行業提供優質的應用解決方案。
無人機的應用也節省了人力物力,原本需要多名執法人員進行長時間巡查的區域,現在通過無人機可以快速完成,提高了執法資源的利用效率。
重點解決建筑垃圾偷倒、占道經營等執法難題
此外,通過無人機航拍,能夠實現全方位、立體式、無縫隙巡查和定點監控,大大提高執法巡查的觸及面,且能快速到達執法人員難以進入的區域進行拍照取證,拍攝的照片和視頻具有整體性、客觀性,可作為認定違法事實的有力證據,給執法工作快速、精準決策執行提供信息支撐。
“通過跟民航局報備起飛、預設巡查航線后,這項工作啟動以來,平均每兩三天飛行巡查一次,每次巡查時間為3小時左右。”橋東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委員、武裝部部長陳子彥介紹說,目前已累計飛行20小時,覆蓋轄區6個社區(村),巡查面積約5平方公里。
其中,重點對轄區內建筑垃圾偷倒、占道經營、高樓樓頂違建等易發生區域以及一些執法人員難以到達的偏僻區域、隱蔽場所進行巡查。
通過無人機巡查試點工作,橋東街道目前共發現疑似建筑垃圾偷倒點位5處,識別占道經營25起。對于發現的問題,無人機實時將高清畫面傳輸回執法隊指揮中心,執法人員根據畫面情況迅速做出判斷,并安排執法人員前往現場核實處理。
“接下來,橋東街道還將進一步強化人員培訓與完善制度建設,擴大無人機在城市管理領域的應用范圍,探索在消防安全隱患排查、生態環境監測等方面的應用。”陳子彥說,通過加強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融合,實現無人機自主識別、分析問題,提高執法的智能化水平,助力建設好“古韻橋東 善美街區”,為惠城打造和美善治品質街區提供“橋東樣本”。
“惠城事·匯言堂”
無人機與人力執法互相協同
橋東執法管理的創新探索,實現了常規執法場景的非接觸式快速處置,在未來有望推動城市治理從“人力密集型”向“智能密度型”躍遷。
AI運算、激光測距、大數據識別,“低空+”應用服務場景拓展到城市執法管理,但無人機執法并不能替代人力執法。
東方永隆航空科技發展(廣東)有限公司業務總監劉昊表示,無人機的局限性及人力執法的不可替代性存在于三方面。一是復雜場景的靈活應對不足。無人機依賴預設程序與算法,面對需要人際溝通、情感判斷或復雜糾紛的執法場景(如調解沖突、現場取證中的細節盤問),缺乏靈活應對能力。二是隱私與倫理爭議。無人機的監控能力可能引發隱私侵犯問題。某市小區曾因無人機巡邏遭居民集體反對,反映出公眾對數據采集邊界的擔憂。三是技術與法規的滯后性。當前無人機續航能力、抗干擾性等技術短板以及法規缺失限制了其全面推廣。
4月7日,中央空管委向全國空管系統部署加強低空空管工作,重點圍繞健全低空管理體系、優化空域資源配置、提升運行服務質效、夯實基礎支撐能力、強化依法管空用空等方面,未來將構建形成適應傳統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新場景的規則規制體系,使廣大低空用戶能夠依法便捷開展多樣化低空飛行活動。
可以預測,無人機與人力執法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形成“人機協同”的生態體系,是互補協同而非替代。
在分工協作上,無人機負責大范圍巡查與數據采集,人力聚焦復雜決策與現場處置。在技術賦能上,通過AI與5G技術提升無人機自主性(如自動避障、實時分析),同時完善法規框架(如明確隱私保護條款)。在公眾參與上,建立執法透明度機制(如公開無人機數據使用范圍),平衡效率與隱私權。
無人機執法是技術賦能公共管理的里程碑,但其本質是工具而非主體。在可預見的未來,無人機將作為“空中之眼”與人力執法形成互補。唯有通過技術迭代、法規完善與人文價值的平衡,才能實現智慧執法的高效與公正。(菁菁)
記者謝菁菁 通訊員譚銀興 林曉娜